2021年7月30日星期五

走路时的冥想🚶🚶🚶(一)mindful walking

🧘也许闭上眼静下来坐着这个练习,对一些人来讲会有困难开始。那我们就从每天都要做的‘走路’开始练习冥想。


目的:

对生活产生觉知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小知识:

两种觉知

1) 正常的觉知:色香味触、想法、情绪、形态

例子:我嗅到花的味道,啊,我不喜欢,我讨厌、那个我舒服。。。

人家讲好话就爽,人家讲不种听的话就生气

忙着观察并追求外界的不同现象


2)禅修的觉知

我知道我在听,我就觉知了觉知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建议:

💧练习10分钟以正常步伐走

这样就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



地方条件:

💧在家里/外面,只要一个能来回走20至30步

💧最好是在同一个地方,这样就不会被周围的环境干扰

💧过后可以尝试在安静的街道走,在非常繁忙的路走




提醒

💧这不是那种自然的散步



做法:

💧1) 首先

去到那个地方,静静地站着。让眼睛睁开,微微看着地下。感觉你的脚站在地上。

👞穿不穿鞋子都无所谓,只要感觉和大地接触就好了

👐让你的双手以舒服的方式自然地垂下,大多数人会让它们垂在两侧

🦵双脚与双肩等宽, 就这样静静地站着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2) 注意你所能体验的任何感受


👉如果你在外面,也许会

💧💨感觉到风在吹🧏

💧🌻🌿闻到绿草和鲜花的湿润气息

💧💪🦵四肢的感受,比如

👉🎽🙎衬衫与肩膀之间的摩擦你的手肘

👉🕴️或是脚和腿的僵硬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3) 当你做这个冥想时,可以把以前学会的注意力,带到呼吸上

把重心缓缓地移到左脚 ,感觉一下感受。

现在,一条腿是僵硬而沉重的

另外一条腿,则是轻飘飘的

膝盖容易自己弯下去

让你的脚跟高出地面,但莫要让脚指头抬高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4) 然后,慢慢地把重心移到另一边。感受,感受。

让你的左腿迈出一小步,一到两英寸就行。

觉察所有的动作,抬腿,放下


5) 现在把重心放在左腿上。让右脚迈出一小步。

抬腿,放下

然后,感觉你的重心,回到身体的中心

_______


最重要的

👉是感受脚步本身——一只脚由重变轻——感受腿的运动,抬腿,放低,放下,感受与脚底板接触。


抬腿,放下,抬腿,放下。

它像极了中国的太极,

或是很慢的舞蹈。


你甚至都可以对自己说“抬腿”,“放下”。


走了20步左右,停下来,然后,转过身来,抬腿,放下。

现在, 转一个方向 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
继续这样走路,带着觉察。

这样你 就不会像无人驾驶的飞机一样了

走路时,如果走神了,如果你神思飘的太远,把注意力带回来就好. 🦵 抬腿,放下 🦶

------------------


如果你想停下来,看看周遭的风景 ,那么, 停下来看就好了。


觉察看的过程,甚至可以给它贴上  “看,看”,或是“欣赏” 的标签。做完这些之后,  *重新把注意力拉回来 *  ,回到“抬腿,放下”。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你也可以试验一下,💪以最能帮你保持觉察的步伐来走路

👉什么速度让你最能保持觉察

👉分辨一下你的节奏,是否要昏昏欲睡/觉得慢走并不适合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冥想的精髓


走路时的冥想,在我们最忙碌和最容易被打扰的日子里,都是很好的练习。

当你在一个地方来回这样走的时候,会很快意识到,重点 不是去别的什么地方 ,而是就呆在此地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建议设定闹钟十分钟

2021年7月17日星期六

《共情的力量:情商高的人,如何抚慰受伤的灵魂》

[美] 亚瑟·乔拉米卡利所著


 共情 = / 同情 (居高临下 vs 平等尊重)+ 安慰(给人尊严和选择权)

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专注倾听+ 准确理解感受&想法&需要 + 回应



什么是共情?

- 准确理解他人想法和回应

-不会马上给予回应 Vs 迅速回应:分析/批判/建议 (没有理解对方的感受+ 想法)

- 按照他的意愿给予帮助

思维脑 (负责理性)vs 情绪脑

- 思维脑可以对情绪反思

- 高级情感,共情的基础

-失去与人连接

- 被理解和关爱

-发展共情能力,缺乏安全感,

- 忽视/否认,

-加深自己对情绪的感知



共情积极作用?

-疗愈痛苦创伤 

-积极情感打破了更多的循环

-探出情绪来源


2021年7月13日星期二

《人生只有一件事》金惟纯

 A.《人生只有一件事》金惟纯


往内求,学活好

1) 人生可以简单到剩下一件事: 修炼,把自己活好 

(孔子中庸:吾道一以貫之)

2)  人生的苦乐成败,其实最重要的关键就是人和人的关系

3)  撇开所有扮演的角色不谈,内心深处只有两件事:我想不想跟你在一起+我想不想跟你一样

4)用头脑在互动 是找不到共识,但是敞开心得时候,心与心之间频率共振,内在🔗,团队能量就起来,就能达到共识

5)  总是用头脑解决问题,可是有些办法带来问题,问题带来办法,办法再带来问题,最后永远有解决不完的问题

6) 做小事,安定的状态慢慢影响周围的人。 

7)  人不真实的时候,他就会去遮掩,变成很有学问,讲一些专有名词,怕人家看到他有所不足,维持自己的地位与形象

8) 人生有一个捷径:认错

9) 真的认错不是内疚(卡住动不了,没有力量,价值观低,什么都做不了),而是生惭愧心(我原来可以那样,但我容许自己变成这样。我要改,给自己更高的标准,力量很大)。

10) 有些部分不能认错是因为背后有所不受,所以回避,不能如实、完整的接受自己(精神+人格+意识)阴暗面(习性、秉性、业力)。


11)不讲道理、没有防卫、心对心,互相呈现自己的脆弱,展现自己的真实。

12)   战爱太多,变得笨重与执着,很多妄想,无法跟大自然的定律相应

13)   左右为难时,因为生命站在这个位置找的方法,就一定是左右,一定是要区分的。

14)透过修以后,生命产生移位,你往上走(更高的维度),在这个位置一看没有左右了(在脚下),要也可以,不要也可以,没有障碍/烦恼

15) 一个完全接受自己而真实的人,就会有魅力,就像一块磁铁一样,人家就会想跟你在一起。

16) 另外一个法门:修愿意 (非不能也,而不为)

17) 很多人想成就大业,就发大愿,后来就忘光了

18) 你妈叫你倒垃圾这么小的事你都不愿意,哪个大愿没有力量了 -- 修细微

19) 从生活小小的不愿意,把它转成愿意,当看到自己又不想做了,背后的不愿意当场把它转掉。


20)我妈给我这么错误的教育,结果居然我还没变坏,我觉得我很厉害。这么想的时候,我要真正打开觉察就很难,因为傲慢心出来了。


21)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叫做爱以外一无所有。因为一无所有,所以其他事我都要靠我自己来。

22)  我没有变坏是因为我知道有人爱我,她不管怎样打骂,她还是为我做了很多事,背后都是有爱的。

23)你要有资格打人家,打了人家还不跑,那你要为他付出很多,做很多事。

24) 打你的人: 是什么样的一个生命状态,起心动念是什么?

         被打的人: 不同的根气和种子


25) 小孩的成长规律属于暗知识

26)明明可以做的事,一直不肯做的时候,你心里在想什么? 我很厉害? 那件事算什么?我不做又怎样? 不行吗?把自己变得那么大,别人那么小


27) 修,不要给自己太难的功课,修细微,小事入修

28)在做跟受之间有机会修,最后空空地走,你唯一能带走的一个可能更好的自己,其他都带不走


 29)你就是想做好人吗?今天有机会,你还抱怨什么?


30) 一心想要求一帆风顺,最后就反而不能一帆风顺。‘因为你把自己很多的潜能都浪费了,生命状态后来越来越脆弱,没有力量《反脆弱》,怕挑战


31) 我连你名字都记不住,你都没有给我留下印象,你一定是太平庸,我是多么傲慢,自己背心原来越不温暖。


32)人有时候痛苦来自傲慢的心情

33) 组织就是要一起做一件事,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的生命状态、业力、不受的东西、投射的东西进入,像刺猬一样的自我保护。

34) 组织面对: 没有在一起+,没有在做这件事

35) 如果用规章限制别人的行为,就像拉橡皮筋,拉过去,然后一放就弹回来,拉又弹回来,没完没了。

36)共修后,内在有转化,内外一定是一致,生命状态产生位移,关系更敞开,真正在一起,真正做事。


37) 从念头到感受,上位者带着修,要有环境

38) 总想追求,我拿更多的时间度假,那更多的时间陪孩子,那工作就变成了负担。但其实如果你能够真心知道,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修,让自己变得更好,工作也是修的机会,生活也是修的机会。化繁为简


39) 我长了一个耳朵,可是这么久了我都没有在听别人讲话:学会听话

40)把自己看破,核心就是能够听进去





静修1

 《别着急,停下来》 《安静之王》 静下来的力量 17/3/2024 - 启贤小学 第一场全校学生活动@1 + 家长父母学堂@1